热点!探索“新基建”下的充电桩发展

2020-10-22中皓股份

“新基建”无疑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被中央层面频繁提及,其不但作为新的“刺激计划”,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建设方向,更是作为全面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成为达成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之所在。

对于服务城市发展的城投公司而言,“新基建”也为其从“融资端”向“投资端”的转型带来转机,但究竟应如何抓住机遇,快速补齐短板,布局业务新增长点,还尚未形成定论。因此,发布系列“新基建”研究报告,以为城投公司挖掘行业痛点,厘清前进方向。

充电桩,作为该系列的首篇,我们将从政策影响、行业痛点、商业模式等三个方面为城投公司解读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投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政策影响

行业尚处于生命周期初期,短期内受政策影响较明显

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步调基本一致,充电桩正处于行业成长期,受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政策扶持重心开始向充电桩转移,初步形成“国补对车、地补对桩”的补贴格局。2019年5月出台的《绿色出行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逐步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环节,推广落实各种形式的充电优惠政策。各地方积极响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政策推动行业发展,补贴最高达设施实际投资的30%。

但从长期来看,财政补贴类激励政策并不可持续,而充电桩建设由于前期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与规模扩张相伴生的就是融资难问题。而公募REITs试点的推行,则为充电桩建设带来新的机遇。根据《中国证监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20)40号),试点要求聚焦重点行业,并“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而充电桩兼具新基建、收益稳定等特性,也正是适宜开展公募REITs的优质经营类资产标的,因此,有望成为试点项目。

地方政策呈现差异化走向,重点支持领域向运营、平台等转变

由于各地方建设节奏不一致,政策支持逐渐向差异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作为公共桩保有量最多的省市,占全国整体水平的46%,它们出台的新版充电桩产业扶持政策特征更加鲜明,这将对其它各地充电桩的建设产生倾向性影响。

对充电桩设备的投资补贴,向大功率直流桩建设倾斜。如广州为提升快速充电设施的建设规模,在2020年3月发布的《广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补贴项目的充电设施总功率应不少于5000 千瓦,而2019年对此的要求是不少于2000千瓦;

对充电桩的补贴奖励政策,强化对投资与运营质量的考核,将补贴发放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如建设进度过于超前的上海,采取的方式就与此理念相一致,通过科学设计的量化运营指标对充电站点进行星级评定,并依据最终评定的星级给予阶梯补贴,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对充电站的利用率,倒逼充电桩建设进入有序化发展阶段;

对地方政府充电信息监控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大,由分散走向统一的政府级平台效用凸显。如北京、上海、西安、昆明、成都等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省市均已建立了专属的政府级充电设施管理服务平台,为充电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基建”导向效应加持,充电桩将重在建网而非建桩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是充电桩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能源局随后印发了《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这均表明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配套设施,将走到舞台中央,迎来黄金发展期。

但相比以往,“新基建”下的新充电桩,将更加注重与5G通信、智能电网、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也就意味着充电桩建设将不单单是建桩,补齐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建设信息桩、网联桩,打造智能充电网络,进入一个全新的建网时代。如2019年12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就对充电设施提出了要向大功率、智能化、网络平台化发展的方向,并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一体站建设。上海出台政策,鼓励特别智能充电桩建设和对现有桩的智能化改造。

行业痛点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充电桩行业在新基建政策的加持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行业,在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均具有发展动力。

图1 充电桩行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申港证券研报

从政策层面来看,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车桩比要达到近1:1,而截止至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车桩比约为3.5:1,相较于2015年底7.84:1,已经实现翻倍,但仍远低于规划目标,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存在6300万的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充电桩势必会成为一个热点行业;

从市场层面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行业也将保持增长态势,2019年末,我国充电桩设备市场规模达到约36亿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100亿元。但行业发展尚不成熟,仍处于格局变化之中。具体如下:

一是受成本制约,现有充电桩布局与实际需求类型不匹配,预计未来大功率直流桩比例将增大。目前充电桩主要包括直流桩与交流桩两种类型,由于成本高昂,技术复杂,直流桩占比偏低,公共桩的交直流比例为6:4,而随着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对公共充电需求的加大、城际充电对快速充电需求的迫切,以及直流桩成本的迅速下降,直流桩尤其是大功率增速有望持续攀升;

二是面向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网约车、单位小区等的专用桩,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预计未来该细分领域的投放有望加大。其实,专用桩是公共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to B端,定向为固定群体提供充电服务,由于需求量可预测、可控制,而备受运营商关注,但由于小区进驻、充电衔接不力等原因,市场仍存在供不应求情况。而近期,生态环境部明确提出要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轻型物流、通勤等车辆方面推广新能源车的运用,这也会进一步加大对专用桩的需求。

产业链结构不平衡,转型发展逐步向下延伸

充电桩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关键零部件生产商、中游设备制造及运营商、下游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三个方面。目前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产业链结构失衡。上游市场成熟,盈利稳定,而中游却处于初期探索,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而随着行业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张,产业链结构问题也更加突显,供给过剩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二是行业头部企业,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华商三优、特锐德等涉及多个环节,并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逐步向下游延伸,以获取利润。

01

上游零部件

充电技术壁垒不高,竞争激烈

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枪、滤波装置、通信模块、变压器、断路器、低压开关配电设备等。其中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核心部分,约占充电系统成本的50%。

技术现状:产品技术差异不大。除充电模块的关键技术环节—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由于加工难度较高,进口依赖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关键充电设备或元器件技术壁垒并不高,国内均具有生产能力,产品差异也不大。

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在政府扶持下,受益于行业补贴,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众多,超过300家,但整体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国家电网2018年电动充电桩上游供应商能力数据,山东鲁能智能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7.92%、长园深瑞继保占比达到10.38%、许继电气占比达到10.38%,比排名第四位的杭州大有科技(3.77%)高了7个百分点。

02

中游设备及运营

设备利用效率不高,资本回报水平波动较大

中游设备及运营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主要负责充电桩设备的制造、投资建设与运营。但由于项目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对运营商要求较高。

竞争格局:新玩家进场,运营更加多元。由于充电桩为重资产行业,对运营商的资金链完整度要求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打造一个充电站的投资成本为250万元,转换设施成本在160万左右。目前运营格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效应明显,头部企业发展占据优势。截至2020年1月,充电桩运营数量最多的为特来电,共152106个,其次为星星充电,共130013个,再次为国家电网,共87846个,这前三大充电运营商运营的充电桩在整体行业中占比超过69%。其后的公司与它们之间运营差距明显。行业头部企业凭借基础设施的规模优势,有利于通过搭建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增强与上下游企业谈判时的议价能力,提升利润空间;

二是受盈利影响,头部企业运营领域出现细分。如国家电网主要以“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的构建为主业方向,广泛覆盖高速公路的公共充电桩市场;

三是新玩家进场,行业运营模式受到冲击。虽然行业仍属于高集中度行业,但近几年由于部分头部企业有意放缓新桩建设,市场占有份额有小幅下降趋势,因而众多新玩家进场,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能源企业;华为、宁德时代等技术提供商;比亚迪、大众汽车、特斯拉等整体企业,行业运营模式受到冲击,由早期的运营商主导模式拓展为运营商与车企共同主导模式、车桩合作模式、公交车公司充电桩EPC模式、地产公司充电桩EPC模式、众筹模式。

表1 设备运营商的主要运营模式

资料来源:中国充电联盟、光大证券研报、前瞻产业研究院研报。

运营模式:关键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弱资本回报波动影响。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是充电服务费、电力差价、补贴、增值服务,其中充电服务费占比较大,但由于前期设备运营商多采取基础设施跑马圈地模式介入,公共桩布局较为分散,利用率较低,盈利收益难以得到保障,目前运营商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据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除陕西、四川、广东对充电桩设备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以外,其余地区表现均不佳,如上海虽然保有量超过5万台,但利用率水平仅为1.5%。在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各地运营商为争夺市场空间,充电服务费收入水平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窄,那么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将是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各地在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的顶层规划外,目前部分运营商还通过加强to B端合作,提升设备利用率,积极开辟相关增值服务,提升资本回报水平。

03

下游服务平台

跨界联盟式发展,缓解运营压力

下游服务平台主要以为充电桩建设提供整体布局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主,主体企业主要涉及中游的设备运营商、线上地图、各类交通工具的提供商等。

竞争格局:以数据管理为基础,平台化为主要趋势。目前各类平台商仍主要以探索更加完善、行之更为有效的服务模式为主。如滴滴出行旗下设立小桔充电平台,通过与线上地图、电动车、充电桩运营商和(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等)、南网电动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运营模式:跨界融合,尚在不断探索阶段。目前下游平台业务收入除桩体广告、联同整车提供一站式服务之外,还包括联合其他交通工具类产品的提供商,通过绑定APP,提供电动车、自行车、平衡车等的租赁服务;联合国家电网,通过赠送充电桩保险方式,支持客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方式。

投资策略

行业具备长期增长逻辑,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对于城投公司而言,虽然充电桩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成熟度较低,但目前补贴类政策驱动效应明显,新能源汽车对充电设施的运维需求也较为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该行业具备长期的增长空间,未来将迎来快速发展。尤其是以下方面:

 “新基建”引领,探索智慧充电服务。业内认为,在“新基建”下,未来还有更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但到底要如何搭建充电生态,如何给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场景体验服务,是“能源+”、“停车+”,还是“城市服务+”,或将成为关乎企业未来生存的关键。

大功率快充技术升级,推进公共交流设备更新潮。从技术及应用角度,大功率直流快充的充电桩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随着技术推广进度的加快,预计未来将迎来一波设备更新潮。

交通类城投凭借先天资源禀赋优势,或将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力量

借助自身公交车、高速公路、场地等资源,交通类城投公司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产业整合的先天优势。当前已有部分交通类城投公司开展对此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受托政府,统筹运营。主要是指由政府负责建设,由交通类城投公司负责统筹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常见于布局初期,但由于财政压力大,缺乏有效竞争,后期较为少见。

自建自营,获取收益。主要是指由交通类城投公司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自行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并负责运营与维护,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收益。但由于部分城市充电领域的上位规划缺位,企业盈利模式受限,盈利能力有些弱。

共建,共享红利。主要是指与充电桩运营商、国家电网等电力公司,通过合资共建充电站的方式,分享市场红利。

锁定中游建设运营,探索多元化“+充电”盈利模式

对于中游设备运营商而言,目前行业布局并不平衡,尤其是推广较快的大中型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张,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车位紧缺,又叠加小区或大厦物业无法协调等问题,充电桩行业发展受到制约,而城投公司背靠政府资源,具备相关资源统筹协调能力,能够达成共赢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探索出较为适宜的盈利模式。

整合运营车辆需求,与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由于需求及收益稳定,城市运营车辆已成为充电桩运营商的主要服务对象,如特来电已与27家政府平台,9家地方公交公司等成立合资子公司,开展具体业务。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运营车辆的充电需求,与运营商合作建桩的方式,也已成为大部分城投公司的最佳选择。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报、申港证券研报

整合工业园区、房地产等资源,与运营商共同提供平台接入等服务。部分工业园区、保障类房地产等由于充电场站规模较小,并不具备平台建设能力,因而通过整合相关资源,联合设备运营商,提供平台接入、补贴申领等服务,则有利于通过集聚效应,在需求端扩大平台可接入的充电设施;另一方面也符合政府规划的顶层设计方向,有利于获取政策红利。

借助政府充电数据平台,提供跨界数据信息服务。目前车桩共享数据平台正在形成,政府也在大力推进该领域的建设,以对充电安全事故作出预警。另一方面,车企、出行服务等企业也需要该类数据,以提升出行服务品质。

中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813-5195-000

新能源电话:0813-5195-008

联系邮箱:zhkjgf@qq.com

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盛安街401号 1栋1单元6层603号
关注中皓股份